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宣讲文稿

马之巍 学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 坚守人民情怀

时间:2019-08-28   来源:大豫讲坛

0 (1)

  一、关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

  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进行着新的伟大斗争,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。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,人民拥戴的领袖,是历史的选择,人民的选择。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治国理政之所以走向成熟、获得成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陕北的“七年知青岁月”!

  当时,年仅15岁的习近平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、点煤油灯、睡土炕、干农活,跟着老乡学,人家咋干,他咋干。从打坝到挑粪,从种地到拉煤,他还学会了擀面条、蒸团子、腌酸菜的生活技能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。

  当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知青时,他依然不急不躁,展示出强大定力和担当精神。总书记说: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,后来遇到什么困难,就想起那个时候,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,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干?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。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,就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 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弱小走向强大、从苦难走向辉煌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答案。

  二、知青岁月对习近平的人生意义

  第一、铸就坚定理想信念。

 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。“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,别人做事从‘零’开始,习近平却要从‘负数’开始。”7年中,他矢志不移,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,10份入党申请书,终于得以入团、入党,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。就是因为他有着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。

  他在回忆文章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中写道: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茫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”

QQ截图20190828151403

  第二、坚守人民情怀。

  总书记说自己“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。”总书记回忆道:“那时候,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、睡在土炕上,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,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。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!”当村支书时,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、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、缝衣社、代销店、磨房,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,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。在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,办这些事极为不容易、极为了不起。

  因为习总书记一心为民办事,又善于为民办事。所以,他1975年上大学离开的时候,全村人都依依惜别,舍不得他走。总书记自己说“那天,望着送行的乡亲们,我喉头哽咽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7年啊,我多少次欲哭无泪,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。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,保护了我。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,但再也离不开人民。”

  习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,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、群众基础。这个基础就是总书记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。“为人民谋幸福”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。

0 (2)

  十八大后会见中外记者: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,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,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、工作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。”群众记不住,那就一句话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

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习近平称自己为“人民的勤务员”,每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最牵挂的就是老百姓,特别是困难群众。2019年3月8日,习近平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说: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,到农村去,我总有一句话,我说你们还需要些什么……我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,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但今天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。因为:撸起袖子加油干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我们都在努力奔跑,我们都是追梦人。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人,都应该我将无我、不负人民!